欢迎访问中国民主同盟雅安市委员会网站!
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| 联系我们
今天是: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盟员风采 >> 正文

毕生育种,丹心照人——记四川农业大学研究员黎汉云

 【发布日期:2015-09-09】 【字号: 】 【关闭此页

黎汉云,中国民主同盟盟员,著名水稻育种专家,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研究员,三系杂交稻研究室主任,第八届、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。

1933年,黎汉云出生于广东省兴宁市的一个小乡村。1954年,黎汉云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汉大学生物系。他潜心求学,刻苦钻研,幢憬着科学报国的未来。因给班上一位党员同学提了一些意见,黎汉云被打成了右派。

1958年,黎汉云被分配到雅安的四川农业大学,因是右派,只能是普通的教辅人员。黎汉云先是被安排在生物系,协助培育小球藻。1963年,又安排在稻作室搞水稻育种,他勤勤恳恳,埋头苦干。这次无意的安排,注定了黎汉云与水稻的终生缘。从此,他就把自己定位在水稻科研上。在武汉大学系统学习过的生物学知识,为黎汉云从事水稻科研奠定了重要基础,而他自学的水稻生长发育、栽培、作物育种、生物统计等水稻方面的专著与文献,又丰富并完善了他的知识体系。

1966年,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。工厂停工,学校停课,各行各业都处于瘫痪之中。黎汉云不能参予运动,也无权过问运动,他独自留守在四川农业大学稻作室工作。他把四川农业大学濆江农场的20余亩水田,规划成了自己的实验基地。1967年至1968年,雅安发生了大规模武斗,而黎汉云在身居河北街李实贲老师的指导下,利用他从马里带回的种质资源冈比亚卡、Dissi  D52—37,仍然独自带领两位工人,坚持在田里搞科研,既当技术员,又当工人。缺乏科研经费,他想尽千方百计,争取到200元拨款,购买农药和肥料,保证了水稻的正常生长;田里缺人,他亲自背上100多斤肥料,给科研材料施肥,还请在家休息的老师,去田里义务劳动……终于,黎汉云完成了地理远缘杂交二代、三代的选育,为以后育成系列冈·D不育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1975年至1976年间,为了加快育种进度,黎汉云分别在雅安、南宁及海南从事杂交稻选育,而他则常年累月不辞劳苦地奔波于三地之间。

那时,黎汉云的家人都还在广东兴宁农村。他是作为右派学生分配到四川农业大学的,不仅政治上抬不起头,每月26.5元,微薄的工资,还要养家糊口,瞻养老人。三个幼年子女也因营养不良,而患了夜盲症。在儿子黎文6岁时,黎汉云去海南育种,曾顺便回老家看望家人。到村后,他牵着儿子的手,居然问他是哪位乡邻的孩子。即使在1979年春节后,黎汉云把儿子黎文带到了雅安,因为经常外出育种,无人照料,也只好把孩子托付给同事。

在困难时期,黎汉云就患下了严重胃病。1978年,他胃溃疡复发,仍带病坚持四个班的教学和科研。领导多次催他治疗,他都因工作忙而延误医治。直到8月,黎汉云胃大出血晕倒在网室,才被送上手术台,进行了胃切除。在住院期间,仍然安排指导着凉山州金阳县派来的4名学员进行工作。术后一个半月,黎汉云身体尚未恢复,便又走上了讲台,走下了田间……

1991年,水稻研究所迁至温江县。为了事业,黎汉云远离家人,又孤身一人住在了科研所。因为只有在清晨6点至8点才能进行常规杂交;烈日当空的正午,才能观察鉴别不育系的败育情况。早晨露重,中午日毒,他都是头戴草帽,脚穿拖鞋,高卷裤腿,再系上齐腰的塑料布,不知疲劳地泡在田里,仔细观察,一丝不苟。就这样,整整13年,黎汉云执着如初,一直坚持到2003年退休。

黎汉云首创聚合杂交与早代配合力测定、人工制保选育不育系的育种新方法;在研究杂交稻性状遗传规律、分析亲本优势的基础上,创造性地组配强优势杂交稻新组合;利用国外优良品种进行复合杂交,分离世代单株品质、稻瘟病和配合力鉴定,选育恢复系的育种新方法,促进了杂交稻科学技术的发展。

黎汉云先后主持育成优良不育系和恢复系8个,组配了D优63、冈46A和蜀恢527系列杂交稻新组合10余个。参与或与其他单位合作组配成杂交组合40余个,申请品种保护5个。这些杂交组合长期在省内外大面积推广,据不完全统计,截止2004年累计推广3.91亿亩,创社会经济效益高达181.3亿元。四川省杂交稻种子产业,也跃居全国种子产业化第一大省。

1978年至2005年,黎汉云共荣获国家、部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奖14项。其中,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是:“水稻冈型不育系与冈型杂交水稻”获1978年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;“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及冈·D型杂交稻”获1988年国家发明一等奖;“杂交稻D优63”获1988年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;“中熟杂交稻高产稳产新组合冈优22”获1996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;“大穗型高配合力水稻优良不育系冈46A的选育与应用推广”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。尤其可贵的是:在2005年1月24日,四川省委、省政府在成都召开全省科学技术大会,黎汉云独占鳌头,荣获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。

黎汉云于1981年才得以享受与其他科研人员同等的经济条件和政治待遇;直到1989年他才具有研究员的正式身份。但是,黎汉云治学严谨,无私奉献的精神,以及道德高尚,淡泊名利的风格,却早是众口皆碑。面对成绩,他从不居功自傲。不仅多数科研成果都以无偿形式回报社会,而且,在科研题目申报或成果登记报奖时,他也甘为人梯,常把年轻同事排列在前,自己却放在后面;党和政府发给他奖金,他不仅分给参与科研的同事,还拿出部份交给民盟组织,作为自己的盟费。另外,在提薪、晋级、分房等福利上,黎汉云也是再三礼让,从不争钱夺利。

(雅安民盟:林海)